USDT 违法:境内业务全链条的法律红线与风险真相

 

“USDT 违法” 的认知误区,常纠结于其是否为 “合法资产”,但 2025 年最新监管文件与司法判例明确:USDT 本身虽被界定为 “虚拟商品”,但其在我国境内的交易、结算、流通等相关业务活动,已全面落入非法金融活动范畴,从参与交易到协助转移均涉嫌违法,需从行为定性、典型场景与法律后果三方面厘清边界。

USDT 相关业务的违法性,根源在于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明确禁令。2021 年十部门联合发文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2024 年洗钱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进一步将 “虚拟资产” 交易纳入洗钱罪规制范围。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平台买卖 USDT、以 USDT 结算贸易,还是参与 “挖矿”“搬砖” 等套利活动,均因违反金融管理秩序构成违法。即便如美国 SEC 将合规稳定币排除出证券范畴,也与我国 “全面禁止交易炒作” 的监管导向无关,境内任何 USDT 相关交易均无合规空间。

三大典型场景已成为 USDT 违法的高发区,且呈现链条化犯罪特征。首当其冲的是 “交易中介” 角色,湖北枣阳马某作为 “U 币商人”,通过线下现金交易为诈骗分子转移赃款,最终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拘役,此类 “币商” 正是 USDT 洗钱链条的关键环节。其次是 “平台服务”,任何为 USDT 提供交易撮合、资产托管的平台,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集资,2025 年查处的 “星链 U 池” 平台,就因吸纳超 5 亿元 USDT 涉案资金被立案。最后是 “技术协助”,如开发 USDT 挖矿软件、提供混币服务等,前者已被证实为盗产工具,后者则因切断资金溯源构成洗钱共犯,与仿冒冷钱包 APP 的诈骗逻辑同属技术犯罪。

参与 USDT 相关活动,将面临民事、行政与刑事三重法律追责。民事层面,2021 年 9 月后订立的 USDT 交易合同均属无效,上海某法院就曾判决 “USDT 借贷协议无效”,驳回原告还款诉求。行政层面,金融机构可对涉 USDT 交易账户采取限制服务措施,2025 年已有超 20 万个账户因频繁划转 USDT 被冻结。刑事层面风险最致命:若交易资金涉诈骗、赌博等上游犯罪,参与者可能触犯帮信罪或洗钱罪,马某案已印证,即便辩称 “不知情”,高频交易、跨区现金交割等异常行为仍可推定主观故意。更严峻的是,USDT 的跨境性导致资金一旦转移境外,追回率不足 1%,多数受害者面临 “既受损失又担刑责” 的双重困境。

对用户而言,防范风险需坚守 “零容忍” 原则:不参与任何 USDT 买卖,拒绝 “高收益” 诱导;不充当 “币商” 或中介,警惕 “线下交易” 陷阱;不提供技术支持,认清混币、挖矿等服务的犯罪属性。若发现 USDT 违法线索,立即通过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

综上,USDT 的违法性体现在境内所有相关业务活动中,而非其自身属性。用户需摒弃 “境外合规即境内合法” 的幻想,坚决远离 USDT 相关行为,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