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虚拟币买来就可以交易吗” 的疑问,看似是对交易流程的咨询,实则忽视了核心前提 —— 我国境内所有以太坊相关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所谓 “买来就能交易” 的说法,本质是非法平台与诈骗分子的诱导话术,需从交易合法性、平台陷阱与法律后果三方面认清危害。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境内不存在合法的以太坊交易渠道,“买来就交易” 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根据十部门 “924 通知”,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交易、兑换等服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依法取缔。当前宣称 “支持以太坊交易” 的平台,要么是境外未经批准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的非法平台,要么是仿冒正规机构的诈骗平台,二者均无任何合规资质。例如 2025 年上海警方查处的 “星链 ETH 交易平台”,以 “低手续费、高杠杆” 为诱饵吸引用户,最终卷走 1.2 亿元资金后失联,印证了所谓 “交易渠道” 的非法本质。
即便通过非法平台 “买到” 以太坊,所谓 “交易” 也充满陷阱,用户资金毫无保障。这类交易的核心风险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平台操控风险,非法平台可后台篡改以太坊价格、伪造交易数据,通过 “滑点”“插针” 等手段导致用户 “爆仓”,如湖南周某在某平台交易以太坊时,仅 1 小时就因平台恶意操控损失 38 万元;二是资产归属风险,用户在非法平台持有的 “以太坊” 仅是后台数据,并非真实链上资产,平台跑路或倒闭后,资产会直接归零,2025 年全球已有超 200 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关停,用户资产追回率不足 1%;三是诈骗引流风险,部分平台以 “以太坊交易” 为幌子,诱导用户下载恶意 APP,窃取银行卡信息与个人隐私,进而实施盗刷,这与 “TB 钱包 App” 等诈骗工具的套路如出一辙。
更致命的是,参与以太坊交易将面临明确的法律追责,绝非 “损失资金” 那么简单。民事层面,2021 年 9 月后与以太坊相关的交易合同均属无效,法院会直接驳回用户的维权诉求;刑事层面风险更严峻,若交易资金涉电诈、网赌等黑钱,用户可能涉嫌帮信罪或洗钱罪 —— 广东谢某因协助他人兑换以太坊转移赃款,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 2 年;即便用户辩称 “不知情”,高频交易、与陌生人交易、跨区转账等异常行为,仍会被司法机关推定为主观故意。此外,金融机构会对涉以太坊交易的账户采取限制措施,2025 年已有超 5 万个账户因此类交易被冻结,影响正常金融服务。
对用户而言,防范风险的唯一途径是 “拒绝参与”:不相信 “以太坊买来就能交易” 的宣传,认清其非法属性;不下载非官方渠道的交易平台与钱包 APP,避免陷入诈骗陷阱;不向陌生账户转入资金,坚决远离虚拟货币相关活动。若发现以太坊交易相关违法线索,立即通过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
综上,“以太坊虚拟币买来就可以交易吗” 的答案是否定的 —— 境内不存在合法交易路径,任何尝试均会面临财产与法律的双重风险。用户需摒弃投机幻想,坚决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守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