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亚萍 327 个比特币:AI 谣言下的真相与认知陷阱

“贵州省大数据原局长景亚萍挖出 327 个比特币”—— 这则曾引发热议的消息,最终被证实是一场由 AI 催生的谣言闹剧。结合贵州省纪委监委的权威辟谣与案件事实,所谓 “327 个比特币” 不仅无任何证据支撑,更折射出虚拟货币概念被滥用、AI 技术助燃谣言的网络生态乱象,需从事实、逻辑与风险三重维度厘清真相。

谣言的核心细节全为 AI 虚构,与案件事实严重背离。网传文章宣称 “景亚萍利用政务云算力植入挖矿程序,累计挖掘 327 枚比特币,价值超 1.5 亿元”,但贵州省纪委监委明确回应,其案情仅涉及受贿犯罪,与比特币无任何关联。从技术可行性看,该说法更显荒谬:政务云算力受严格监控,任何异常占用都会触发警报,且我国 2021 年已将比特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严禁任何形式的挖矿活动,作为大数据管理部门负责人,更不可能触碰这一明确红线。事实上,这则谣言由网民宁某某通过 AI 工具生成,因博取流量未经核实便发布,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谣言的传播暴露出双重认知陷阱。一方面,公众对 “官员贪腐 + 虚拟货币” 的猎奇心理被利用。虚拟货币因技术门槛与高价值标签,常被附会为 “隐蔽贪腐工具”,而景亚萍的大数据领域任职经历,更让 “政务算力挖矿” 的说法具备迷惑性。另一方面,AI 技术降低了谣言制造门槛,通过拼接 “落马官员”“比特币挖矿”“政务系统” 等关键词,即可生成看似细节详实的虚假文章,再经算法推送迅速扩散。这种 “技术包装 + 热点绑定” 的模式,使谣言极易突破常识判断。

更值得警惕的是,谣言模糊了虚拟货币的真实风险边界。此前已明确,比特币挖矿在我国属非法活动,即便存在 “利用政务算力挖矿” 的行为,不仅挖矿本身违法,更涉嫌窃电、滥用职权等多项罪名。但谣言的发酵,却让部分人忽视了 “景亚萍案核心是受贿犯罪” 的本质,转而聚焦虚构的虚拟货币细节,甚至衍生出 “虚拟货币是贪腐新手段” 的错误认知。事实上,我国司法实践中,虚拟货币更多与投资骗局相关,如吉林榆树某案件中,投资者因轻信 “稳赚不赔” 承诺亏损本金,凸显其金融风险属性。

从监管应对看,此次事件展现了谣言治理的高效性。纪委监委第一时间辟谣、网信与公安部门迅速处置,既澄清了事实,也遏制了谣言蔓延。这与上海法院规范处置涉案虚拟货币的思路一致,均体现了对虚拟货币相关问题 “精准定性、依法处置” 的原则 —— 虚构的 “327 个比特币” 需坚决辟谣,真实的虚拟货币违法犯罪则严厉打击。

综上,景亚萍与 “327 个比特币” 的关联纯属子虚乌有。这则谣言警示我们:面对 “虚拟货币 + 热点事件” 的信息时,需警惕 AI 生成的虚假内容,更要牢记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禁止性规定。认清谣言本质,尊重权威信息,才是规避认知偏差与法律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