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FT 以后能涨到多少?” 的疑问,折射出对数字资产价值的关注,但这一问题本身存在认知偏差。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核心特征是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不存在统一的 “价格涨跌” 逻辑 —— 合规 NFT 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艺术属性与应用场景,而宣称 “NFT 将集体暴涨” 的说法,多是不法分子炒作空气币的骗局话术。我国明确遏制 NFT 金融化倾向,参与非法炒作必面临财产与法律风险。
首先需明确,NFT 的非同质化属性从根源上否定了 “统一涨价” 的可能性。每个 NFT 都对应唯一的数字资产,如一幅数字画作、一段原创音乐或一件游戏道具,其价值需结合创作者影响力、内容稀缺性、版权完整性等个体因素单独评估。国内合规数字藏品平台中,普通文创 NFT 价格多稳定在数十元,而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的 “高米” IP 数字头像曾达 2.3 万元,差距源于 IP 稀缺性而非统一市场行情。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 NFT 不存在 “集体涨价” 的基础,与可标准化交易的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合规 NFT 的价值增长依赖场景落地而非金融炒作。2025 年市场数据显示,与实体经济融合的 NFT 更具价值潜力:某博物馆发行的文物数字藏品因绑定线下展览权益,长期保持稳定收藏价值;游戏厂商推出的道具 NFT 因可在合规生态内流转,形成理性价格区间。这种价值逻辑符合监管 “脱虚向实” 的导向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协会明确倡议遏制 NFT 金融化,推动其回归文化艺术本质,合规平台均严禁承诺 “涨价收益”,仅将 NFT 作为虚拟商品流通。
宣称 “NFT 以后将暴涨”,是典型的涉 NFT 诈骗套路。不法分子常虚构 “元宇宙 NFT 资产包”,编造 “未来一年涨 10 倍” 的谎言,将 AI 生成的廉价图片包装成 NFT,通过拉新返利制造交易假象。这类骗局与福建某团伙借 NFT 名义吸金 2000 万元的模式如出一辙:用 “涨价预期” 诱骗投资者入场,实则资金直接流入团伙账户,最终以平台跑路告终。2025 年全球 NFT 市场降温,Bybit 等平台关停相关业务,更印证了脱离价值支撑的炒作必然崩盘。
监管与司法实践早已划定红线。我国正加快 NFT 顶层立法,推动平台准入备案与分类监管,明确将金融化炒作列为打击重点。2025 年远安县法院宣判的数字藏品诈骗案中,被告人因虚构 NFT 涨价预期获刑,涉案金额超千万元,这与此前空气币骗局的司法定性一致。
综上,“NFT 以后能涨到多少” 没有统一答案:合规 NFT 的价值随场景深化缓慢沉淀,而非法炒作的 “NFT” 终将归零。投资者需认清:脱离文化艺术价值的 “涨价承诺” 都是骗局,通过正规平台参与数字藏品收藏,摒弃投机心态,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