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格局加速变革的当下,美国稳定币正以迅猛之势冲击着传统银行业务版图,这场变革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自《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于 2025 年 7 月 18 日生效,美国稳定币市场迎来全新发展契机。法案明确了稳定币发行方资质审核、储备资产持有等监管规则,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稳定币领域,为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美国稳定币对银行业的冲击首当其冲体现在跨境支付与结算方面。传统银行跨境汇款手续费高昂,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调研,银行国际汇款收取的费用远高于稳定币转账手续费,稳定币手续费仅为 0.0001 至 0.01 美元。且传统银行跨境支付流程繁琐、耗时久,而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网络,实现实时结算,极大提升了支付效率。以非洲商户跨境汇款为例,传统方式可能需两周时间,成本占总金额 6%,若用稳定币,时间以秒计,成本可降至 2% 以下。如此显著的优势,吸引大量企业与个人选择稳定币进行跨境交易,严重分流银行跨境支付业务,侵蚀其手续费收入。
在支付领域,稳定币的崛起也给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挑战。随着稳定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若购物使用稳定币成为常态,信用卡结算中间环节可能被跳过。目前全球年跨境汇款规模达 179 万亿美元,若银行不积极应对,长期垄断的市场份额将被金融科技企业及稳定币发行商逐步蚕食。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已开始探索用稳定币替代 Visa、万事达卡等传统支付通道,一旦普及,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将遭受重创。
存款业务同样受到冲击。稳定币虽不能直接等同于银行存款,但部分稳定币发行商推出类似储蓄的服务,用户将稳定币存入可获取收益。在高通胀时期,如阿根廷年化通胀率达 200%,民众为抵御通胀,大量囤积美元稳定币,导致银行存款流失。这对银行资金来源造成影响,削弱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此外,稳定币的发展还威胁到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当前全球 98% 的稳定币锚定美元,80% 的交易却发生在美国境外,形成绕过 SWIFT 系统的平行支付网络。以 Tether 和 Circle 为代表的稳定币发行商,凭借 1160 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跻身全球前 20 家美债持有方,影响力甚至超越部分主权国家。这意味着银行在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中的主导权被削弱,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面对稳定币的冲击,美国银行业并非坐以待毙。花旗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表示正在研究发行稳定币;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指出将参与稳定币业务。这些银行计划将稳定币应用于企业客户的跨境汇款和支付结算等领域,发挥自身合规渠道与客户信任优势,试图在稳定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重新夺回部分被侵蚀的市场份额。
美国稳定币的迅猛发展已实实在在动了银行的 “蛋糕”。传统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积极拥抱变革,加快创新步伐,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融入稳定币生态,才能在这场金融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在鼓励稳定币创新发展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