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特币在 2025 年初突破 10 万美元时,社交媒体上 “只涨不跌” 的论调再度升温。这种论调将减半后的稀缺性、机构资金入场等因素无限放大,却忽视了加密市场的基本规律。比特币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但 “只涨不跌” 的说法本质上是对市场复杂性的简单化解读,暴露了对金融周期的认知盲区。
支撑比特币上涨的核心逻辑存在明显局限性。2024 年 4 月减半后,比特币年通胀率降至 1% 以下,每日新增供应仅 4 产生 450 枚,这种稀缺性被部分投资者视为 “只涨不跌” 的铁证。11 只现货 ETF 吸引 537 亿美元资金流入,贝莱德 CEO 芬克甚至给出 70 万美元的乐观预测,这些因素共同构建起 “机构背书 + 稀缺叙事” 的上涨预期。但这种逻辑忽略了关键事实:稀缺性需与需求增长匹配,而 ETF 资金流入增速在 2025 年二季度已出现放缓迹象,单周净流入从 30 亿美元峰值降至 12 亿美元,显示市场热度存在波动。
历史数据与现实风险直接驳斥 “只涨不跌” 的幻想。2024 年比特币曾在突破 10 万美元后 24 小时内导致 19.7 万人爆仓,2025 年 1 月特朗普就职当天虽创 10.86 万美元新高,却伴随超 41 万人爆仓的惨烈行情。更值得警惕的是供应端变化:德国政府 2024 年出售全部 5 万枚比特币套现 33 亿美元,矿工在 2024 年 10 月因成本压力加速抛售,单日流出量达五个月峰值,这些行为都可能打破价格单边上涨预期。比特币前三次减半后虽从低点上涨,但期间均经历过 30%.
当前 45% 的自由流通量占比,意味着少量资金即可引发剧烈波动。美国战略储备计划与欧盟 MiCA 法案构建的合规框架,确实推动比特币主流化,但中国等地区的禁止性政策仍构成长期压力。所谓 “只涨不跌”,本质是将短期趋势线性外推的认知谬误。在加密市场,稀缺性可以支撑价值,但无法消除波动;机构入场能够增强韧性,却不能改变金融资产的周期规律。比特币的未来取决于供需动态平衡,而非单一因素主导的单向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