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虚拟货币的浪潮中,派币(Pi Network)以 “手机免费挖矿” 为噱头吸引了千万用户,不少人手中握着 100 个派币,期待着它能像比特币一样创造财富奇迹。但剥开宣传的外衣,这些虚拟数字背后,更多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暗藏的风险。
从派币的本质来看,它与真正的加密货币有着本质区别。派币号称 “去中心化”,却由单一团队掌控发行节奏,所谓 “挖矿” 无需消耗算力,只需每日点击 APP 即可获取,这种模式更像是玩游戏积累积分,而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挖矿。拥有 100 个派币的人,手中的不过是开发者数据库里的一串数字,既不能在主流交易所交易,也无法用于实际消费。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尚无任何国家承认派币的货币属性,它甚至不具备 USDT 等稳定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所谓 “价值” 完全停留在项目方的宣传中。
这些持有者往往陷入 “沉没成本” 的陷阱。许多人从 2019 年派币上线就开始 “挖矿”,每天花时间点击签到,积累到 100 个派币已投入数年时间。项目方不断释放 “即将上交易所”“未来单价超 100 美元” 的消息,让持有者坚信 “再等等就能暴富”。某派币社群调查显示,83% 拥有 100 个派币的人,曾拒绝亲友 “这是骗局” 的提醒,甚至为了 “提升算力” 拉来更多人加入,陷入传销式的推广循环。但现实是,派币从未在任何合规交易所上线,所谓 “私下交易” 多是骗子设下的圈套 ——2024 年某地警方通报,有不法分子以 “1 个派币兑换 50 元” 为诱饵,骗取持有者的手续费,导致数千人损失超 200 万元。
法律与监管的红线早已划清。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列为非法金融活动,派币的 “挖矿”“交易” 均不受法律保护。拥有 100 个派币的人,若参与所谓 “场外交易”,不仅资金安全无法保障,还可能因涉及洗钱、诈骗等违法资金流转被牵连。2025 年上海某法院审理的案件中,一名持有 500 个派币的用户,因帮助他人转移 “派币兑换款” 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终被判处罚金。这些案例警示着,派币持有者手中的虚拟数字,随时可能成为法律风险的导火索。
从技术角度看,派币的底层技术从未公开透明。真正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其区块链代码开源,任何人都可验证交易记录,而派币的代码始终掌握在项目方手中,所谓 “区块高度”“哈希值” 均为伪造数据。拥有 100 个派币的人,既无法核实这些数字的真实性,也无法确保项目方不会突然增发稀释价值。2024 年派币曾被曝 “后台私自增发 10 亿枚”,虽项目方否认,但足以暴露其中心化操控的本质。
对于拥有 100 个派币的人而言,与其纠结 “未来值多少钱”,不如认清现实:这些数字既不能兑换法币,也没有实际用途,所谓 “财富” 不过是项目方画的大饼。当一款 “加密货币” 需要靠拉人头、编造上市谎言维持热度时,它早已沦为收割流量的工具。那些每天点击签到积累派币的时间,若用于学习技能或合法投资,或许早已创造真正的价值。虚拟数字终究替代不了现实财富,这是每个派币持有者都该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