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挖矿领域在 2022 年 9 月迎来了重大变革,随着以太坊完成从工作量证明(PoW)到权益证明(PoS)的 “合并” 升级,传统意义上依赖算力的挖矿模式成为历史。但近期,围绕以太坊的生态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 “类挖矿” 活动,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消息。
从生态投资角度来看,2025 年年中以来,美股上市公司掀起将以太坊纳入资产负债表的浪潮。例如,曾连年亏损的博彩技术公司 SharpLink Gaming,通过私募股权与场内发行组合拳,累计购入超 28 万枚 ETH,超越以太坊基金会成为全球最大 ETH 机构持有者,并将 95% 的 ETH 储备质押以获取收益。BitMine 通过私募配售筹集 2.5 亿美元,新增大量 ETH 持仓,成为第二大 ETH 储备上市公司 。这些机构的大规模 ETH 储备与质押行为,虽不属于传统挖矿,却对以太坊网络的质押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大量 ETH 被锁定质押,减少了市场流通量,影响着以太坊的供需关系与网络安全性。
在技术升级方面,以太坊未来两年有多个关键技术方向。zkEVM 集成将大幅降低零知识证明验证成本,RISC-V 新架构能削减 Gas 成本,L1-L2 协同可降低跨层交易成本,分片技术的回归也备受期待。这些升级不仅会提升网络性能,催生新应用场景,还将间接影响质押收益与以太坊生态内的 “经济活动”。随着网络性能提升,以太坊生态对投资者与开发者的吸引力增强,可能会促使更多人参与质押,获取未来潜在收益。
尽管以太坊已转型至 PoS 机制,当前仍有部分围绕以太坊的算力活动。一些矿工将算力转移至以太坊经典(ETC),因为 ETC 仍采用 PoW 机制,可沿用原有的以太坊挖矿设备与技术。不过,ETC 市场规模与影响力远不及以太坊,其挖矿收益受市场波动、算力竞争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无论以太坊挖矿模式如何变化,虚拟货币相关挖矿活动均面临严格监管。虚拟货币挖矿不仅能耗巨大,与国家 “双碳” 目标相悖,还易滋生金融风险与违法犯罪活动。普通投资者若想参与以太坊生态,应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与市场风险,谨慎考虑通过合法合规途径参与以太坊质押等活动,避免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