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NFT 交易平台的核心特征是合规性优先。2022 年以来,随着《关于防范 NFT 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等文件出台,平台普遍剥离了虚拟货币属性:数字藏品基于联盟链发行(如蚂蚁链、腾讯至信链),不支持跨平台流转,且禁止使用加密货币交易,仅允许人民币支付。例如,支付宝旗下的 “鲸探” 明确规定,数字藏品不可转卖、不可炒作,用户购买后仅拥有收藏权与展示权,有效规避了金融化风险。
典型平台的运营模式各有侧重。腾讯 “幻核”(已停运)曾以 IP 合作为特色,与故宫、敦煌等文化机构联合发行数字藏品,借助微信生态触达海量用户;阿里 “鲸探” 则强调技术赋能,通过 3D 建模、AR 等技术提升藏品表现力,其发行的《千里江山图》动态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这类平台通常采用 “预约 + 抢购” 模式,单份藏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且设置每人限购数量,防止囤积炒作。
垂直领域平台展现细分优势。艺术圈 “ArtPro” 聚焦当代艺术品数字化,为艺术家提供链上确权服务,其发行的数字画作需经过画廊认证,兼具艺术性与稀缺性;体育类平台 “iBox” 则与中超、CBA 等赛事合作,推出球员卡牌、赛事瞬间藏品,吸引体育迷收藏。这些平台通过构建专业社区,让收藏者不仅能获取数字资产,还能参与创作者访谈、线下展览等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技术安全是平台运营的基石。国内平台均采用联盟链技术,节点由企业或机构控制,确保交易记录可追溯且不可篡改。例如,百度 “希壤” 依托百度超级链,实现数字藏品的铸造、发行全流程上链,用户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藏品编号、创作者信息等。同时,平台普遍引入实名认证机制,与公安部身份系统对接,防止未成年人参与及虚假交易。
尽管发展迅速,国内 NFT 平台仍面临挑战。跨链互通性不足导致不同平台藏品无法流转,限制了市场活力;部分平台因审核不严出现侵权作品,引发版权纠纷。为此,行业正在探索标准化建设,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制定《数字藏品行业标准》,规范发行流程与资质审核。
对于用户而言,参与国内 NFT 交易需注意三点:选择头部合规平台,避免进入无资质的小众平台;理性看待收藏价值,不将数字藏品视为投资品;保护个人信息,不向第三方泄露藏品私钥(国内平台通常不提供私钥,由平台统一保管)。